動物遺傳育種四川省重點實驗室
強壯四川畜禽種業,助推產業振興(二)
——優質風味豬育種
“川藏黑豬配套系培育及應用”成果
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川藏黑豬配套系培育及應用”自“十五”起先后獲得國家和省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13個項目的支持,該成果歷經14年,在配套系培育、特色優勢性狀應用基礎研究、生產關鍵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模式創建等方面開展了系列工作,取得的成果和創新如下:
通過對國內外具優良肉質特性的豬種資源廣泛調研評定、育種素材的創新性利用和針對性的育種方案制定,運用現代遺傳育種技術,培育出特色鮮明、綜合生產性能較高、遺傳穩定的川藏黑豬配套系。配套系父母代母豬繁殖力強,經產仔數12.5頭,配套系商品豬肉質優良,生產效率高,達90kg體重日齡187.22天,飼料轉化率3.14,瘦肉率57.72%,肌內脂肪含量4.07%。
研究建立由肌內脂肪含量、脂肪酸組成、氨基酸組成和醛類物質含量的4個指標構成的豬肉質風味評定指標體系,探明了川藏黑豬肉質風味顯著優于DLY的物質基礎和豬肉風味物質沉積規律,鑒定肌纖維性狀和肌內脂肪含量SNP標記各1個,獲得影響肉質風味重要候選功能基因42個,從表型到分子水平對肉質性狀形成機制進行了探索。通過對中外豬種主要疫病臨床觀測、人工感染PRRSV差異表達基因篩選、免疫應答和重要免疫基因mRNA水平、免疫相關miRNA表達及DNA甲基化水平等多角度多層次的系統研究,篩選到免疫相關基因20個,參與HP-PRRSV繁殖重要候選基因30個和對細胞免疫有重要調節作用的2個miRNA,探索了中外豬種抗病力差異的遺傳學和表觀遺傳學機理。通過對藏豬和大約克夏豬消化道器官組織的消化代謝酶基因與消化生長調節激素基因表達水平差異、消化組織miRNA表達譜差異的研究,發現藏豬碳水化合物分解相關基因和脂肪代謝基因表達水平顯著高于大約克夏豬;發現7個對能量代謝、脂肪合成、膽汁分泌有重要調控作用的miRNA,為探索地方豬耐粗飼分子機制提供了重要參考。
針對川藏黑豬的生物學、生理特性及推廣的需要,開展了種豬主要營養成分需要量,商品豬適宜營養水平、飼喂方式、屠宰體重,仔豬智能化保溫箱,主要疫病免疫應答,消毒程序,圈養與放養方式下流行性腹瀉、主要寄生蟲病流行情況等生產關鍵技術的研究,組裝集成相關成果技術,研究提出了一套操作性強的川藏黑豬配套生產技術;創建了大型企業為龍頭、科研院所為技術支撐、豬業合作社為紐帶、家庭農場為成員的四川優質豬肉產業聯盟新模式,建立了完善、持續高效的種豬繁育制種生產體系,打造了優質豬肉品牌,形成科技引領消費、市場帶動生產的生態鏈,有力推動了川藏黑豬的產業化開發。為了進一步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2018年成功將川藏黑豬的品種權轉讓給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四川鐵騎力士實業有限公司。
在項目實施期間,獲得國家新品種(配套系)證書1項,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取得國家授權專利8件(其中發明專利2件),注冊商標4個,研制省級地方標準4項,發表論文126篇(其中SCI收錄27篇)。
川藏黑豬配套系及配套技術已在四川省48個市(縣、區)和廣東、海南、新疆、西藏、河南5省(區)推廣應用。累計推廣祖代母豬1.99萬頭,父母代母豬24.36萬頭,出欄商品豬1017.96萬頭,新增產值184.28億元,利潤32.57億元。川藏黑豬配套系已成為推動四川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實施川豬振興行動的主推品種,不僅對促進四川特色豬業發展、打造川豬品牌、增強川豬競爭力、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精準扶貧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為中國地方豬種資源開發利用樹立了一個成功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