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提高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是農業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內容,也是應對入世挑戰,提高我國農畜產品市場競爭力的一項重要舉措,對于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和增加農民收入都有重要意義。在瘋牛病、二惡英、口蹄疫、禽流感、0157大腸桿菌中毒、“瘦肉精”等事件不斷發生的今天,食品安全已經成為全球、全社會關心的熱點問題。為此,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關于加快實施“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的要求,2001年4月,農業部正式啟動了“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
國際上保證食品安全,推行的是“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美國、德國、加拿大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為保證食品安全制定了種類繁多的法律法規、標準和監管制度。在美國,負責食品安全管理的機構就有三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農業部(USDA)和國家環境保護機構(EPA),凡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一律不允許上市銷售;德國早在1879年就制定了“食品法”,目前實行的“食品法”包羅萬象,所列條款多達幾十萬個;加拿大的食品檢驗相當嚴格;日本政府正對其“食品衛生法”進行全面修訂,并決定成立由科學家、專家組成的“食品安全委員會”,獨立對食品安全性進行評價。縱觀國外安全食品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無論是從推行“綠色食品”到今天開始向“有機食品”發展,都離不開大量的科技成果和實用技術作支撐,并需要一定的經濟實力作保證。同時還給我們一個信息,即所有食品及其原材料的安全性,將成為評定其商用價值和市場準入資格的重要指標和條件。
“無公害食品”是對食品安全保證的最低標準。“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是針對當前我國農畜產品生產及其科技發展的客觀實際提出來的,是我國推行“綠色食品”不可不要的一個啟動階段。發展無公害畜(禽)產品生產,在推行“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影響畜禽產品質量安全的因素甚多,它涉及畜禽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產地環境、飼養管理、防疫、飼料使用、獸藥使用等,為推行“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農業部,四川、江蘇等省(市)已先后出臺了多個無公害畜產品行業標準或地方標準,對提高我國畜禽產品質量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但要不斷提高畜禽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下一步推行“綠色食品”奠定基礎,并盡可能降低 “無公害食品”和“綠色食品”的生產成本,尚有大量技術課題需要我們去研究和開發。
對人類健康有直接影響的動物疫病和畜禽產品中的藥物(獸藥、農藥、激素、重金屬…)殘留,是直接危害畜禽產品(未經加工或初加工)質量安全性能最主要的兩大因素;提高動物機體自身的“抗病”能力,開發和推廣使用“綠色飼料產品”,控制畜禽疫病,則是提高畜禽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技術關鍵。
一、提高動物機體抗病力:
所謂“抗病力”主要是指動物對不同環境條件的抗逆性(即適應能力)和生活力的強弱,而不是指對某種疾病的特殊免疫力。提高畜禽抗逆行和生活力,在技術上可采用以下措施:
1 在保證畜禽具有較高生產性能的前提下,應盡可能選擇對當地自然環境條件具有較好適應力的品種(品系)用于商品生產;大力提倡利用本地畜禽良種的遺傳資源,培育新的畜禽良種或配套品系。
直接用于商品生產的仔畜(禽),應盡可能避免遠距離調運。遠距離運輸容易引起畜禽機體產生“應激反應”,重者可引起畜禽死亡,輕者也會導致畜禽的生活力、對疫病的抵抗能力降低。
2 科學利用生物雜種優勢,提高畜禽的生活力。在商品畜禽生產中推行“雜種化”,開展品種間或品系間的兩元雜交或三元雜交,不僅可提高畜禽的生產效率,還可增強其生活力。雜種優勢的利用,只有通過雜交組合試驗篩選出的‘有效雜交組合’,才能產生雜種優勢效應;優秀的畜禽配套系,是科學利用雜交優勢的理想模式。利用配套系生產商品畜禽,在現代畜牧業中已發展成為一種新的潮流。
3 為畜禽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保持圈舍清潔、干燥、空氣新鮮、冬暖夏涼,使機體與環境保持在相互平衡的狀態(即健康狀態),并充分保證動物的營養需要和飲水,以增強畜禽體質。
4 在商品生產中,要逐步糾正為片面追求高產而對動物(如奶牛)實施“掠奪式”透支性生產的錯誤行為,確保畜禽健康。
二、大力開發和推廣使用“綠色飼料產品”。
畜禽產品中殘留的對人類健康有害的重金屬、抗生素、激素和農藥,主要來自飼料和飼草。近20年來,隨著我國飼料工業的迅猛發展,尤其是飼料添加劑(包含礦物質飼料添加劑、抗生素類添加劑、激素和催肥類飼料添加劑)的廣泛應用,大大提高了畜禽的生產水平,使部分畜產品的品質(如調整瘦肉與脂肪的比例)得到改善,但同時出現了一些因濫用添加劑,造成畜禽產品中有害物質嚴重超標的現象,威脅人類健康與安全。隨著“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的推行,上述物質(包含農藥)將受到嚴格限制或被禁止。
畜牧業的進一步發展,更離不開先進的飼料工業作支撐(有人認為只吃草吃糧食的動物產品,就是“無公害”或“綠色”畜產品。這種看法是片面的也是不現時的)。推行“無公害畜產品”生產的當務之急,一是要大力推廣和使用國內外現有的“綠色飼料產品”,如酶制劑、微生態制劑、酸化劑、低聚糖、糖帖素、防霉劑、中草藥、大蒜素及優質、污染少的牧草產品如紫花苜蓿等。同時,要加大新一代高效、安全的添加劑替代產品的開發力度。
三、強化動物保健與防疫措施。
在直接危及人類食品安全的藥物殘留和動物疫病兩大主要問題中,動物疫病越來越受到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關注和重視。因為控制藥物殘留超標,相對比較容易,已有不少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在畜禽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對其進行了規范,且達標的可行性大,成本低;而在我國現行畜牧生產模式(以家庭分散飼養為主,專業化、集約化程度低)的條件下,完全控制動物疫病的爆發和傳播,從技術上講尚存在較大困難。一旦出現重大疫情,其經濟損失和對國內外市場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最近,美國出現了一頭患‘瘋牛病’的牛,很快,美國牛肉的國際銷售市場便喪失了90%。
當前,控制動物疫病,保食品安全,除各級政府有關業務主管部門,正在進一步完善動物疫病監測、預警、獸醫防疫體系建設,全面提升基層獸防人員專業技術水平,強化應對嚴重危害人畜健康的主要傳染病的突發措施及組織技術研發外,廣大畜禽養殖場、專業大戶,也應利用現有的成熟技術,采取積極的措施控制畜禽疫病流行,以提高畜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降低畜禽產品的生產成本和市場風險。
1認真執行有關動物防疫的法律法規,嚴格本場的獸醫防疫制度。
2 生產場地的選擇,要遠離“三廢”、醫院、居民聚居區和交通要道。
3 不要從“疫區”和正在流行傳染病的場、戶,引進種畜禽和作商品生產用的仔畜(禽);從國外引種必須經過嚴格的獸醫檢疫。
4主要傳染病的預防,應優先使用疫苗。所用疫苗應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獸用生物制品質量標準》的規定。必須堅持“對癥用藥”,不準隨意使用、濫用抗生素藥,尤其是牛、羊、兔等草食家畜。
5 為提高畜群的整體健康水平,減少藥物殘留,在商品生產中,應提倡及早淘汰體弱、有傷殘的仔畜(禽),屏棄“全窩育肥法”;發現病畜或病禽一律淘汰,并作無害化處理,改變“見病就醫”習慣做法。
總之,“無公害畜產品”或“綠色畜產品”的生產,在不少環節上還期盼著技術的跨越,并呼喚全社會的參與、支持和監督。
作者 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 唐良美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