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人類社會和自然和諧相處,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到達新高度,很多人類需要的產品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設計生產。那么,人類需要的畜產品是養殖場生產出來的還是工廠合成出來的呢?生命是可以被設計生產出來的嗎?
現在,人們對動物遺傳育種定義是:在遺傳學理論的基礎上,人為地控制畜禽個體的繁殖機會,利用適當的育種方法,盡可能“優化”地開發利用畜禽品種遺傳變異的一系列理論與方法。從這個定義不難看出,動物遺傳育種工作的立足點是“人”,即根據人的需求開展研究工作;同時動物遺傳育種也有兩個限制條件:技術方法和物種的多樣性,前者給育種工作者提供研究和決策手段,后者是育種工作的基礎素材和前提。所以,動物遺傳育種科研工作是與時俱進的,一方面要遵循“人”這一主體需求的變化,另一方面借助“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融合。但總的來說,我們的工作目標可以用一句話概況:為人類提供健康、優質、低耗的畜產品。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自然對人類的饋贈是十分慷慨大方的。人們從豐富的畜禽品種資源中搜尋到一個優良品種,利用現有的技術手段對某些性狀進行改良以滿足市場需求,從而形成有特定生產方向的畜禽品種,比如高產奶牛以及肉牛。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不斷的更新自己對動物遺傳背景的認知,又根據新的認知,研發新的技術方法,提高品種改良的速度。在過去以及現代育種學發展以來,我們一直秉承著這樣的思想進行育種工作,培育符合市場需要的畜禽品種。
動物育種是一件長期的、細致的、系統的工作,品種改良和選育提高往往需要數十年持續不斷的堅持。但自從DNA雙螺旋結構被解密以來,分子生物技術呈現出日新月異的進步,從分子標記到功能基因到組學測序,讀取生命的密碼似乎變的簡單起來;動物繁殖技術也有了劃時代的進步,從精子性別分離到核移植到體細胞克隆,一切似乎都觸手可及。
然而,生物體是個復雜而精細的系統。最初,人們認識到DNA、RNA和蛋白質,但他們到動物表型的關系仍然是待解之謎,接著又發現DNA的修飾、RNA的表達、及各種小分子RNA的調控等等,這些不斷的新發現一次次的提醒人們,生物體的復雜網絡結構。
當前,轉基因和基因編輯技術還有正在快速發展的其他細胞工程技術和基因工程技術不僅為研究基因的結構和功能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手段,也為治療疾病、克服物種缺陷等帶來了光明,它可以改變生物原有的遺傳特性,獲得新品種、新藥物、新產品。
但是這些技術也面臨著爭議和挑戰。他們一方面為“完美生命”的出現帶來了希望,另一方面卻因為倫理和未知的負面影響而不被接受。隨著技術的進步,社會經濟的發展,這些人們顧慮的問題會得到解決,但我們應當秉持的理念是:技術的發展和創新都首先應當符合人類和自然的健康持續發展,而不應該成為某類生命體的優先權。
未來某一天,生命的密碼可能會被完整解讀,改變生物某些特質的技術手段也會突破各種限制,創造一個設計出來的新品種也許不會遇到技術方面的問題,但只要人們還需要畜產品作為食物,那它就不會是生物工廠生產出來的流水線的產物。動物遺傳育種工作一直在與時俱進,不論是否了解生命的秘密,都是利用自然界給予的豐富的遺傳變異,通過細致、詳細的性能測定和系統的規劃,不斷優化這些“資源配置”,以達到人們所需。遺傳變異可以是天然生成的,也可以是人為誘導的,但是,他們是能夠與自然和諧共處且具有可以持續繁衍的生命力,只有這樣,才能維持整個生態的平衡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