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強國建設主要依靠技術支撐,強農興農,科技先行;通過全產業鏈建設形成產業規模集聚,打造優勢農業產業帶;也要重拾原來丟掉的傳統農耕文明,讓土的更土,洋的更洋
中央一號文件釋放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信號。目前我國農業雖然創造了奇跡,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解決了我國14億人口的溫飽問題,但整體來看我國農業是大而不強,農產品供求還存在不小缺口、科技水平還有待全面提升,農產品國際競爭力還很有限。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中,農業農村振興依然是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縱觀世界各個強國發展史,一個國家要真正強大,必須要有強大農業作支撐,只有農業強大了,才能避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被某些農產品出口大國的脅迫式威脅以及各種“卡脖子”問題。
衡量農業強國的標準是什么
世界農業強國有不同的定義。單純按農產品出口創匯來看:美國、荷蘭、以色列、巴西等位居前列,美國每年農業出口創匯1040億美元,荷蘭1000億歐元排第二。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為了滿足進入中產階級階段的消費者,世界許多發達國家并不是以產品數量來論英雄,而是以不用化肥農藥、提升農產品品質作為產品高質量標準。從品質與美譽度來看,這方面的農業強國是新西蘭、日本、澳大利亞等國。
按每年單位面積的土地生產率來算,我國并不低,因為我國北方地區除了東北、西北內蒙古等地外,農業生產大都是一年兩季,而南方更是兩季以上。許多發達國家農業生產一般一年一季,他們一季的畝產比較高,但年生產率并不比中國好,但他們有海量的土地資源。我國2億多小農戶,戶均9畝地左右,農業生產率、農業現代化、技術轉化率、農業裝備率與發達國家還存在巨大的差距。但我國可以實現局部的突破,通過技術的集成獲得成功。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立足國情農情,體現中國特色,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許多農產品的總產量是世界第一,但還不是一個農業強國。因為我國擁有14億人口,海量的生產供給總量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要。目前我國每年還需從世界進口大量的農產品,種子等還面臨部分國家“卡脖子”的壓力。我國已連續9年糧食進口量超過1億噸。除了大豆的進口明顯增加之外,食用植物油、食糖、肉類、奶類等重要副食品的進口量也逐步增加。2020年,我國每年糧食消費總量約8.1億噸,其中自產6.7億噸,進口量約為1.4億噸,糧食進口量占國內總產量的20%以上;從食用植物油來看,我國年消費量在3800萬噸左右,但是國產食用植物油不到1200萬噸,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大約在70%;從糖類來看,國內年消費量約1500萬—1600萬噸,但進口量已經達到了500萬噸;從肉類來看,我國是傳統肉類出口國家,這幾年由于非洲豬瘟等特殊原因,總的來看進口量還是在增加,牛肉進口量約相當于國內消費量的30%;而從奶類來看,雖然我國液態奶產量已達到3500萬噸,但進口的奶制品1200萬噸以上,國際依賴度在30%以上。
無論從農產品的供給還是技術與國際競爭力等方面,我們農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需要通過聚焦農業強國建設目標,凝練共識,扎實投入,最終達到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戰略目標。
三管齊下建設農業強國
其一,農業強國建設主要依靠技術支撐。強農興農,科技先行。
無論從提升我國農產品的供給總量,還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科技應該是最核心的支撐。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創新,早在2013年在山東農科院考察時就強調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農業現代化,科技是根本性決定性力量,要把農業科技擺在突出重要位置。
農業科技是不少發展中國家農業崛起的主要推手。近年來巴西農業取得了巨大進步,堪稱奇跡,靠的主要是農業科技的力量。在不到30年的時間巴西從一個糧食進口國發展為世界大糧倉之一,目前已變成過去全球主要糧食出口五大俱樂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與歐盟)的強大競爭對手。巴西是通過技術進步創造了這一奇跡。巴西在2001年12月頒布的第10.332號法令第一條第一款明確規定,國家每年要將當年稅收總額的17.5%用于農牧科技項目。巴西主要農業科研機構農牧業研究公司有員工8000多人,在全國設有40個科研中心,引進吸收國外技術,然后為己所用,對巴西的農業快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近十年巴西農業生產能力增長70%,而同期種植面積僅從3780萬公頃增加到3970萬公頃,糧食增加主要靠內涵式的科技進步。
車厘子最近幾年在我國大火,而其主要來源國卻是南美小國智利。智利近些年在果品種植及出口方面取得驕人業績,成為果品出口大國,其出口占世界出口總量的14.1%,在美國水果的進口市場中占40%。智利政府通過引進發達國家技術與人才,大力提升本國農產品的技術附加值,通過專業化集群化生產,以銷定產,建立質量控制計劃等,使本國的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成為農產品出口增長最快的幾個國家之一。智利的葡萄干年產量在3.7萬噸到3.9萬噸之間,為拉美國家第一。桃、梨、李的產量也經常處于南美洲的前一二位。
《2021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顯示,我國農業基礎研究領域取得引領性、開拓性、突破性重大進展,在作物、園藝、獸醫等學科領域已處于領跑地位,推動我國農業科技由局部創新向整體性跨越。但整體來看,還存在不少問題,包括農業科技還面臨科研與經濟“兩張皮”問題,整體創新能力不足。在未來發展中要打通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通道,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通過舉國體制,解決種子“卡脖子”問題,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等要素充分活躍起來,形成農業技術創新的強大合力,帶動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
其二,通過全產業鏈建設形成產業規模集聚,打造優勢農業產業帶。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實施“一縣一業”強縣富民工程,其核心內核就是要提升產業集聚優勢,形成集成創新,獲得規模競爭力。農業強國建設需要形成規模型的產業集聚。
荷蘭之所以成為世界第二大農業出口創匯大國,主要就是靠一村一品的升級版:一國一業。荷蘭的花卉占領著世界花卉60%以上的市場,許多國家都想發展花卉,但都比不過荷蘭的花卉。價值最高、種類最全、運輸最快捷、服務最周到、價格最透明的一定是荷蘭。原因很簡單:荷蘭已形成一個有高度競爭力的全產業鏈花卉集聚區,很難被模仿超越。荷蘭的花卉專業生產區優勢一方面來自全球最好的上百家世界知名的種子公司提供的最新、最具競爭力的種子與種苗,通過高效的現代設施農業的集成系統,他們可以按照客戶的要求,隨時滿足客戶的一切要求,比如花的顏色、形態、大小、開花時間等。再加上發達的拍賣系統、便捷的國際航運體系,這些軟硬件的集聚創新形成強大的競爭優勢,使荷蘭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花卉王國。
美國加州的葡萄酒專業生產區是另一個經常被人們提及的知名的專業生產區。該專業生產區包括680家商業酒廠及幾千個獨立的葡萄種植者。還包括為葡萄產業服務的各關聯產業,如:葡萄苗、灌溉和收獲設備、桶子和標簽的提供者,專業化公關和廣告公司,眾多針對消費者和貿易受眾的酒類出版商。專業生產區所在地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是一個類似專攻葡萄產業的大學,該大學提供大量的葡萄栽培和釀酒學課程、葡萄酒研究等全產業鏈內容,從而形成強大的競爭優勢。
“一縣一業”式的農業區域特色專業生產區通過專業化與規模化等產生強大的競爭優勢。諾貝爾獎獲得者普林斯頓大學的著名學者克魯格曼認為是專業化的生產區形成規模經濟的擴張,從而帶來報酬遞增效應。哈佛大學教授波特則認為產業集群通過專業化、規模化及其完善的配套服務,形成競爭優勢。我國近年來“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甚至“一縣一業”快速發展,未來需要從產、加、銷、貿各方面進行整體精心打造,以規模集聚獲得強大的競爭力。
其三,農業強國并不只有一條道,也要重拾原來丟掉的傳統農耕文明,讓土的更土、洋的更洋。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各類土特產需求越來越旺。這需要對我國“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肉案子”及水產品供應進行分類建設,既要滿足溫飽,也要滿足大家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要。
丹麥在肉類生產中進行系列創新,將肉的品質提升,變成豬肉出口大國,出口到140多個國家。丹麥的養豬業也走過一段彎路,曾經盲目追求養殖業的快速生產,濫用抗生素。在2000年丹麥開始全面禁止使用抗生素,通過給豬洗澡、保暖、住單間,完善科學飼養體系,重視豬生長環境及衛生問題,種種措施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同。丹麥還通過建立一系列加工、貿易等方面的合作社組織,將分散的家庭農場、屠宰場、加工企業和流通企業聯合起來,進行縱向整合,形成了高效的產業供應鏈,從而實現了養豬與豬肉產業的農工商一體化,創造出了獨特的競爭優勢,成為世界豬肉出口市場上的領頭羊。
意大利通過小農場與需求方直接配送,既保護了農民收入又滿足了消費者對食物的安全與品質需求。意大利農業不用化肥農藥的比例已達到80%以上,其中要歸功從娃娃抓起。意大利規定中小學的午餐必須在學校吃,而且必須吃不用化肥農藥以及抗生素等的有機食品。意大利通過“農校對接”,由學校對周邊的一些農場進行招標,中標的農民嚴格按照有機農業的標準以及學校每天的采購量來進行生產,每天學校的采購車統一來農場收運,讓消費者與農民直接建立聯系。一個農場靠給學校直供菜蔬等,就完全可以養活自己,學校也保證了食品的質量。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要通過農業發展方式的創新,既滿足消費者對農產品量的需求,也要滿足質的提升。建設農業強國,需要準確把握人民對農產品消費的需求,找準突破重點,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道路。(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