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非洲豬瘟、禽流感、口蹄疫、包蟲病等重大動物疫病的發生和流行,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院長蔣小松帶來了關于切實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的建議。他認為,該體系的建設對有效預防動物疫病,加快現代牧業經濟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維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動物疫病防控面臨挑戰
2018年下半年,非洲豬瘟在國內暴發。受此影響,我國豬肉供給出現偏緊狀況,2019年豬價持續走高。蔣小松告訴新京報記者,和其他豬類疫病相比,非洲豬瘟最突出的特點是沒有疫苗。
據蔣小松介紹,任何動物的疫病傳播防控都需要3個重要環節。一是消滅傳染源,但該環節在非洲豬瘟初期沒有成功;二是切斷傳播途徑,通過生物安全防控,讓病毒進不了豬場;三是把易感動物變為非易感動物,通過接種疫苗讓豬感染病毒后也不會發病。“目前處于等待非洲豬瘟疫苗階段,但疫苗何時能上市,這是一個科學問題,不好預估。所以當下最重要的,還是做好第二環節的生物安全防控。”
對于如何做好生物安全防控,蔣小松表示,圍墻內的防疫是企業本身的事情,而政府做的應是更大范圍的生物安全防控。比如四川省出臺的《促進生豬恢復生產八條措施》就提及要“鼓勵企業創建非洲豬瘟無疫區和無疫小區”,即先劃一個小區,在小區內采取嚴格的生活防控措施,待檢測確實沒有非洲豬瘟后,再在此地發展養豬業。“如果未來無疫小區可以變成無疫鄉、無疫縣、無疫市、無疫省就更好了,這類圍墻外的事情,應是政府將來的著力點。”
不過,蔣小松調查發現,現有的動物防疫體系已經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動物疫病防控仍面臨巨大挑戰和困難。其中,動物防疫經費不足、專業技術人員嚴重不足、基層動物防疫管理體制不暢且動物防疫工作人員待遇長期偏低等,都是下一步亟待解決的問題。
為此,蔣小松建議,將動物防疫體系建設納入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組織多部門開展基層防疫體系建設調研,從機構編制、組織人社、發展改革和財政保障等多方面關注動物防疫工作,建立省級層面、一插到底的機制體制。
同時,蔣小松認為,應將動物疫病防控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將動物疫病監測、預防、控制、撲滅等工作所需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加強省、市、縣疫控系統實驗室軟硬件建設,完善實驗室質量管理和生物安全管理體系;配齊動物防疫、應急及監測采樣專用設備及物資;完善各級冷鏈體系,確保動物生物制品按照冷藏規定運輸和保存。
加強基層防疫隊伍建設
“非洲豬瘟的防控過程,也暴露了一些歷史問題。”蔣小松認為,基層防疫措施必須要有人員保障,但通過本次非洲豬瘟防控可以看出,目前我國基層防疫的專業人員略顯不足,很多鄉里獸醫站的工作人員,原先日常工作也不是獸醫領域。
蔣小松說,一些發達國家將動物疫控放在與人醫疾控同等或更重要的地位,因為狂犬病、H7N9等人傳染病來源于動物,只有控制好動物傳染病,才能從源頭控制住人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但沒有一支穩定的基層防疫隊伍,動物疫控系統就會失去存在的重要基礎,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公共衛生安全和國家安全也將失去有力的抓手。
為此,蔣小松建議,將穩定和加強基層防疫隊伍建設納入各級政府目標考核任務指標。進一步強化鄉鎮獸醫站的建設,明確規定基層獸醫防疫人員“三權歸縣”,定人、定編、定崗;建立和完善公平合理的收入保障及績效獎勵增長,參考公共衛生系統,大幅度增加動物防疫人員收入;明確動物防疫人員有毒有害津貼實施細則,保證動物防疫工作“有人干事,有錢辦事,有陣地干事,能干成事”,增強基層防疫隊伍的工作積極性。
新京報記者 王思煬 編輯 李嚴 校對 李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