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下午,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四川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集中審議政府工作報告。
“在全球疫情仍在持續、世界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的情況下,過去一年國家發展取得的成就顯得格外來之不易、讓人倍感自豪。”“針對社會關心的問題出臺了很多政策‘大禮包’,讓我們對今年的發展充滿希望”……代表們對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報告充分貫徹了黨中央決策部署、回應了社會關切,是一個求真務實、催人奮進的報告。發言中,代表們還結合調研情況和工作實際,就發揮科技創新動力、助力鄉村振興、推動“雙減”落地、加強藏醫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組織、推動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等提出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廳長郭亨孝:建議加快推進引大濟岷水利工程建設
報告這樣說
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十四五”規劃,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
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句話讓郭亨孝備受鼓舞。“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率眾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川西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四川作為‘千河之省’,水利工程建設對于城市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他介紹,如今的成都平原經濟區占全省人口和經濟總量近60%,是四川經濟和人口主要集中區。雖然都江堰水利工程歷經改擴建,并新建了武都、升鐘等一批水利工程,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成都平原供水矛盾已經十分突出。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建設重點水利工程、綜合立體交通網、重要能源基地和設施”。“推進引大濟岷這一重大水工程項目,對于在成都平原形成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解決供水突出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郭亨孝說。
“引大濟岷工程從上世紀90年代提出,目前已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和全國《“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工程計劃從大渡河瀘定電站庫區引水,年均引水量27億立方米,可保障成都等7市40縣(市、區)供水,受益灌面1400萬畝,覆蓋人口約3500萬人。”郭亨孝介紹,當前,引大濟岷工程已作為今年全省“一號工程”加快推進,經過前期的論證,符合習近平總書記“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原則和中央政策要求,切合四川發展實際。
郭亨孝建議,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將引大濟岷工程納入國家102項重大工程項目和國家近期重點推進的重大水利工程項目,并按西部地區重大引調水工程中央投資比例安排投資,從根本上解決缺水問題,促進成都平原經濟區高質量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樂山市馬邊縣花間刺繡專業合作社刺繡工喬進雙梅:做農村致富帶頭人 鄉村振興領頭雁
報告這樣說
大力抓好農業生產,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完善和強化農業支持政策,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促進農業豐收、農民增收。
“總理的報告令人振奮、催人奮起。”喬進雙梅結合自己的經歷講述深受觸動的緣由——“過去,我們祖祖輩輩都過著‘三塊石頭一個鍋、天作被來地作鋪’的生活,如今過上了“住房像別墅、農村像景區”的好日子。”高速公路修到了家門口,引進了很多產業扶貧的好項目,村里建起了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學校、扶貧車間等一大批民生項目。
最重要的是,掙錢的路子也寬了。“以前大家主要靠出門打工掙錢,現在留守婦女在家門口也能掙錢了。”喬進雙梅說,在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她牽頭成立的彝繡合作社帶動800多名繡娘“零投入”搞彝繡產業,“以前要日曬雨淋、肩挑背磨才能掙到一點辛苦錢,現在每個人一年有一萬多元收入,我們都自夸‘背著娃兒繡著花,養活自己養活家’。”一系列變化讓老百姓的精神面貌也越來越好了,曾經懶散的人現在都有了“精、氣、神”。彝區老百姓由衷感恩共產黨、感謝黨的好政策。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啟動鄉村建設行動,加強水電路氣信郵等基礎設施建設。喬進雙梅認為這非常重要:馬邊是樂山最偏遠的縣,雖然已經通了高速公路,但交通問題仍然是鄉村振興面臨的最大問題,全縣老百姓都希望國家把馬邊作為宜(賓)西(昌)攀(枝花)高鐵的過境站點,同時在規劃和建設峨(邊)馬(邊)屏(山)高速公路時給予支持,多建設幾條通往大小涼山的“致富路”。
全國人大代表、眉山市青神中學副校長王曉梅:持續推動“雙減”政策開花結果
報告這樣說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
“在黨的親切關懷下,在國家利好政策支持下,在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鼎力幫助下,2021年8月,我所在的青神中學喬遷新校,學校從原來的62畝變成新校的211畝,從擁擠不堪的校舍到了寬敞靚麗的校園,設備設施從陳舊落伍到齊備先進。”王曉梅在發言中,首先向代表們介紹了學校去年發生的大喜事。
硬件有提升,軟件也有大變化。“我省推進‘雙減’工作,力度空前。”學校聚焦課堂,提效率、強研究、行監督讓“雙減”生根;聚焦作業,嚴控總量,讓學生不僅吃得飽,還吃得好;聚焦延時,配師資,開社團,搞活動,服務特長;聚焦家校,形成教育合力,同心筑夢。“整個校園充滿了活力與朝氣!”王曉梅說,調研中不少老師反映,雖然比以前辛苦,但多了和學生相處的時間,師生關系更密切了。而對社會來說,不管是課后還是周末,路上少了行色匆匆趕培的家長和孩子,多了登山遠足、游玩鄉村其樂融融的家庭活動。
“雙減”的成效王曉梅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今年開學,王曉梅再次走訪了義務階段學生家長。“對于多數城鎮和農村家長來說,他們在教育子女上是短板,駕馭不了,更談不上引領,放在學校更放心。他們都殷切希望‘雙減’堅持下去。”
“繼續做好義務教育階段減負工作”……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讓王曉梅印象深刻。“要真正克服基礎教育中的頑瘴痼疾絕非一朝一夕,希望雙減能堅持下去,更好、更有效地落地。”她提出四點建議:一是完善推進機制,完善校內延時服務體系,把“雙減”進行到底。二是繼續加大經費投入,優化師資配置,督促各級學校配齊各類學科師資。三是拓展延時服務,滿足更大范圍的需求。四是進一步完善校外培訓常態化檢查機制,堅決打擊以非學科名義開展學科培訓的方式,讓“雙減”行穩致遠,促進孩子們健康全面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甘孜州藏醫院黨委委員、副院長江吉村:加大支持力度讓千年藏醫煥發新生機
報告這樣說
支持中醫藥振興發展,推進中醫藥綜合改革。
這句話讓來自基層的江吉村信心倍增。“作為中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藏醫藥歷經千年,在甘孜大地不斷發展,為人們健康事業作出了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醫藥事業發展,甘孜州作為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個專區級少數民族自治州,藏醫藥事業得到蓬勃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
近年來,甘孜州累計投入5.5億元完成全州鄉鎮衛生院中(藏)醫館建設,當地群眾的就醫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同時,依托國家級非遺項目“甘孜州南派藏醫藥”的品牌優勢,全州共完成藏醫藥科研項目60余項,獲得專利44件,國藥新藥“然降多吉膠囊”填補了全國無藏藥新藥的空白。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指引下,甘孜州全面推進生態藥業發展。2021年,全州中藏藥總產值達到16.7億元。
“接下來的目標,就是要抓住新的機會,在增強中醫藥文化自信的同時,讓藏醫藥發展更好地服務于民生。”江吉村表示,四川省是除西藏以外的全國第二大藏族集聚區,自古以來是“南派藏醫藥”的重要發祥地。他建議,國家有關部委、省委省政府對省藏醫院的建設繼續給予特殊關心。同時,針對四川的藏醫藥還存在量少質弱、人才匱乏、發展滯后的現象,建議國家在四川藏醫藥的人才培養、新藥研發、文化傳承、康養產業、信息化建設等重點環節給予更大的政策支持,推動四川藏醫藥事業、產業、文化“三位一體”高質量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攀枝花市米易縣普威鎮獨樹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王永蘭:將安寧河谷打造為第二個“天府糧倉”
報告這樣說
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劃足劃實永久基本農田,切實遏制耕地 “非農化”、防止“非糧化”。
加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全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扎實穩妥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報告對做好“三農”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部署,讓王永蘭吃了顆“定心丸”,廣大農民在國家改革發展中的獲得感越來越強。
她在發言中著重介紹了發生在身邊的新變化——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米易縣全面完成了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兩項改革“前半篇”任務,鄉鎮從28個減為11個;建制村從132個減為73個。“目前,正在接續做好‘后半篇’提質增量文章,老百姓群眾辦事更便利、基層干部信心更強、農民的錢袋子更鼓、集體經濟收入更高了。”王永蘭所在的普威鎮獨樹村,是典型的種養結合農業村,村上成立了“支部+產業+農戶”、“公司+農戶”、“專業技術協會+農戶”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去年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總收入965萬元,較上年增長33.1%。
報告提出,要加強中低產田改造,新建1億畝高標準農田,新建改造一批大中型灌區。“我建議支持將安寧河谷打造為第二個‘天府糧倉’。”王永蘭說,安寧河谷區包括涼山州和攀枝花市10個縣(市、區),轄2.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52萬,耕地531萬畝,是省內僅次于成都平原的第二大平原,具有建成全省“第二糧倉”的潛力優勢。當前,米易縣已在安寧河谷區發展標準化稻菜輪作糧經復合產業基地10萬畝,去年又入選全國首批100個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名單,正在全力推進示范區建設。“建議從國家層面把安寧河谷綜合開發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并把糧食蔬菜作為主導產業,打造第二個‘天府糧倉’,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貢獻。”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宜賓絲麗雅集團有限公司科技與項目管理部部長易家祥:更好用科技創新支撐“雙碳”目標實現
報告這樣說
推進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建設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
政府工作報告中只要出現“雙碳”字眼,易家祥都看得無比仔細。作為一名來自地方國企和紡織行業的基層代表,如何自覺對標國家戰略要求,結合本地優勢資源,積極推動“雙碳”戰略落地落實,一直以來都是他思考的重中之重。
易家祥認為,要進一步研究出臺針對符合產業實際的低碳轉型指導意見和相關支持政策。“相關部門應當分類制定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引導企業實現減污降碳,對高質量完成減排的企業給予差異化的補貼、稅收和融資等政策,持續提升減碳水平。”
“實現‘雙碳’目標離不開科技支撐,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可以發揮重大作用。”易家祥建議實施綠色低碳產業技術創新攻關行動,支持相關創新聯合體建設,圍繞清潔能源、綠色制造、節能環保等方向,突破一批低碳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綠色轉型的核心關鍵技術。當前,四川按照國家戰略要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結合自身優勢領域,正全力打造天府實驗室等重點平臺,貫通產學研用,積極構建碳中和關鍵技術產業鏈。“希望國家對天府實驗室建設國家實驗室給予更多幫助,指導支持四川在服務‘雙碳’目標中貢獻更多力量。”
易家祥認為,四川風、光資源富集,有利于建設可持續深度脫碳能源體系,實現這一目標亟待大力發展電化學儲能。他建議國家進一步支持四川大力發展電池產業,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為能源低碳智慧轉型提供技術支撐。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蔣小松:堅決打贏種業翻身仗
報告這樣說
加快推進種業振興,加強農業科技攻關和推廣應用,提高農機裝備水平。各方面要共同努力,裝滿 “米袋子”、充實 “菜籃子”,把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這些表述讓我深受觸動。”蔣小松說,省委省政府將現代種業作為戰略性、先導性支撐產業予以優先發展,科技創新成效顯著,有力支撐了現代種業發展,為我國打贏種業翻身仗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也讓大家看到,“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正在從夢想變成現實。
四川省育成的農作物和畜禽新品種數量和質量居全國前列、西部第一,育種創新水平處于國內第一方陣。特別是在畜禽育種方面,肉雞、肉鴨、家兔等四川自主育成品種已經占據大多數市場,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去年育成的“川鄉黑豬”是我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父本新品種,扭轉了生豬生產中進口種豬作為唯一父本來源的國外壟斷局面。
“種業發展成績建立在種業科技進步之上,近年來,研發出了高通量的智能化性能測定技術,構建了數量遺傳學與分子生物學相結合的現代育種技術體系。”蔣小松透露,一些“卡脖子”技術瓶頸已經得到突破,在育種基因芯片方面,我國已經從完全依賴技術引進發展到完全自主研發,育種實踐印證表明,我國自主研發的基因芯片,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性能更可靠。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支持各地加大科技投入,開展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對此,蔣小松建議,要創新知識產權制度設計,進一步推動科研院所和高校取得的品種、專利等退出國有資產管理清單,并賦予其自主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同時,強化頂層設計,建議中央啟動育種科技創新攻關體系建設,并把四川作為主要建設省份,加大對基礎科學、前沿技術和多學科交叉融合技術研究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