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非洲豬瘟等疫病防控,恢復生豬生產,發展畜禽水產養殖。”——在剛剛過去的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要做好生豬疫病防控和畜牧生產。
作為生豬生產大省,我省今年要完成6000萬頭出欄量的任務,將如何在做好疫病防控的同時,加快恢復生豬生產?
6月3日,記者就此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院長蔣小松。
防范疫病 四川走在前列
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首次提出,要“穩定生豬等畜禽生產,做好非洲豬瘟等疫病防控。”在這項工作中,四川走在了全國前列。 “由縣委書記擔任指揮長,這在當時是全國唯一,顯示出我省對于非洲豬瘟防控和恢復生產的決心和信心。”蔣小松認為,在一系列創新及時有效的措施中,我省各地非洲豬瘟疫情得到了迅速有效的控制,市場肉價趨于穩定,生豬生產持續恢復。 達州市某養豬企業嚴格場內管理。 轉型升級 農民必須參與 “農民必須種地養豬,一方面能提高收入,一方面能保障市場供給。”蔣小松認為,農民是現代畜牧業轉型升級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如何在保障農民收入的同時,促進畜牧業轉型升級,則需要發揮企業和村集體的力量。 “農民單獨養殖生豬難以抵抗疫病和市場風險,養殖大企業可以發揮引領作用,負責飼料、仔豬、防疫、銷售等復雜環節,把生豬養殖的簡單環節交給農民,不要讓農民直接面對疫病和市場風險。此外,企業可以把復雜的養殖技術轉變為簡單易懂的操作手冊,把科研成果與現代管理模式結合起來,從而促進畜牧業轉型,這是企業的優勢。” 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赴廣安市督導調研生豬生產工作,與養殖戶座談。 提高“三率” 為現代農業注入技術能量 “我省養殖麻羽雞量大,以往一般養殖戶只能等待雞苗出冠才能鑒別,或者技術人員通過操作難度很大的翻肛識別來鑒別,現在普通養殖戶在雞苗出殼就能分辨,準確率達到95%以上。這種方式能夠每只雞苗降低一毛五的辨識成本,還能提高生產效率。”蔣小松介紹。
2018年下半年,非洲豬瘟在國內暴發。全國豬肉供給出現偏緊狀況,2019年豬價持續走高,疫病防控和恢復生產成為了全國“三農”工作的重點之一。
“非洲豬瘟發生后,我省迅速反應,在去年就連續出臺‘豬九條’和‘豬八條’,成為其他省市防控疫情的學習樣本。”蔣小松告訴記者,在“豬八條”中,第七條措施明確提出:要健全完善指揮機構,省、市(州)、縣(市、區)成立非洲豬瘟防控與恢復生豬生產指揮部,縣(市、區)由縣委書記擔任指揮長。指揮部從成員單位抽調專人組成專班開展工作,切實加強對非洲豬瘟防控和生豬生產發展工作的統籌指揮和協調。
在我省每年總出欄的生豬中,有超過50%來自散養戶。非洲豬瘟疫情發生后,散養戶由于缺乏疫病防控技術,導致豬只大量死亡。疫病影響下,我省以生豬生產為代表的的畜牧業轉型升級更加緊迫。
在蔣小松看來,“生豬代養模式”能夠實現多贏。
除了企業與農戶合作,蔣小松認為,村集體也可以參與進來。“散養戶生產過程缺乏標準,村集體可以將村上的建設用地集中起來,成立專合社運營,農民以入股形式參與。通過專合社與企業進行合作,一方面保障了農民和村集體的收益,一方面還能解決企業養殖用地的難題。”
省畜牧科學院作為我省畜牧科研的中堅力量,在全省非洲豬瘟防控、生豬生產恢復和畜牧科研等各項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技術作用。
“作為科研單位,省畜科院要持續做好一手抓科技創新,為我省畜牧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撐,一手抓產業扶貧,為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發展解決現實問題。為農業生產減少環節、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蔣小松說。
近日,省畜科院研究團隊新推出一種麻羽雞公母鑒定方式,雞苗出殼后就可以通過羽毛外觀鑒定公母。
除了這種最新的雞苗公母鑒別創新技術,近年來,省畜科院科研團隊還在多地推廣新品種川藏黑豬,相比于普通外種豬,其價格每只高出500元-1000元,滿足了中高端消費市場。在飼料技術上,研發的有機銅大大減少了飼料中銅的添加量,同時減少了排放量。
“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是現代農業的應有之義,這也正是科研單位助力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目的。”蔣小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