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農產品生產流通遭受到了不小的沖擊。確保城鄉居民“菜籃子”空不了、打不翻,是擺在農產品供應鏈面前的一次大考。從中央到地方,從農戶到批發商,財政支持、暢通渠道、直播帶貨……十八般武藝應出盡出,拎穩了居民“菜籃子”。
“一定會確保小康之年老百姓的碗里不缺肉!”5月22日,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全國兩會首場“部長通道”上表示,批發市場豬肉價格已經連續13周小幅下降,比最高的時候下降了23%,每公斤大體降了12元。生豬產能正在快速恢復。
不僅是豬肉,“菜籃子”產品穩產保供的一系列措施已初見成效。農業農村部重點農產品市場信息平臺顯示,“菜籃子”產品批發價格200指數在2月達到高點后一路回落。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當下,“菜籃子”產品穩產保供為今后農產品生產流通帶來哪些啟示?代表委員共同探討、建言獻策。
生豬生產抓大不能放小
去年以來,豬肉價格一直備受關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豬穩產保供,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拿出真金白銀鼓勵推動生豬生產。據農業農村部生豬生產調度情況,自去年10月份起,能繁母豬存欄量止降回升,連續7個月恢復增長,生豬存欄量也連續3個月增長。
四川是我國生豬生產大省。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院長蔣小松介紹,2019年底,四川在《關于促進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九條措施》的基礎上,發布了《促進恢復生豬生產八條舉措》。春節以來,四川省農業農村部門一手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手抓恢復生產,勢頭良好。“總體來說,政策效應到5月已經顯現出來,到6月底以后,全省生豬存欄數和已經出欄數能夠決定全年生產能力以及全面保供能力。”蔣小松說。
養殖戶陳黎新建的豬場位于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水磨河村,他做這行已有7年,“最開始是自繁自養,不能很好避免市場風險,技術、防疫、資金缺乏,賠錢都得自己擔,所以我選大公司當‘靠山’。”眼下,他一個人管理的家庭養殖場存欄量已達2000頭。“公司抗風險能力強,把疫情給我帶來的影響降到了最低。”
“在四川,受丘陵山區地形影響,小農戶數量多,抗風險能力低,現在豬肉價格高,仔豬價格也相應提高,但是對于小農戶來說,一旦判斷不準,就會產生很大風險。”蔣小松表示。
穩住像陳黎這樣的中小規模養殖戶的生產,對加快恢復生豬生產意義重大。我國規模場飼養的生豬占52.3%,中小戶飼養的占47.7%。抓大帶小,發展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帶動中小農戶,共同補欄增養,同時提高防疫水平是生豬生產恢復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工作。
“在我國生豬養殖產業中,中小規模養殖戶仍占較大比例,不可能被完全放棄。”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喬曉玲建議,制定生豬產業“十四五”規劃,指導各地確定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和中小散養戶布局。
對恢復生豬生產而言,大型養殖企業所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在遼寧,生豬產業大項目正在快速推進。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農業農村廳廳長陳健介紹,牧原、溫氏、新希望、正邦、偉嘉、大北農、揚翔、雙匯等企業都在投資建設生豬產業項目,在建生豬養殖大項目306個,年底前可新增生豬存欄200萬頭以上。
“當前生豬產業仍處于產能恢復期,不同區域、省份之間產能布局存在差異,單一區域與省份內種豬產能與仔豬供給尚不能實現自我平衡,大企業內部與企業之間需要跨區域、跨省份調配種豬與仔豬,實現全國生產布局。”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永好建議,在當前的產能恢復期,在嚴格落實非洲豬瘟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應創新政策安排,支持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在內部和企業之間跨省、跨區域調配種豬、仔豬,優化全國生豬生產秩序。
“菜籃子”產品產得了、賣得出
“菜農賣不出,超市沒有菜,二三月份的時候還是挺受影響的。”盡管眼下已經跨過了最難的檻兒,說起周邊菜農過去一段時間的經歷,全國政協委員、河北邯鄲市肥鄉區卜寨村村委會主任劉衛昌還是唏噓不已。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部分地區“菜籃子”產品出村進城受阻,出現產地“賣難”、銷地“買貴”的現象。對此,農業農村部專門設立“菜籃子”產品保供組,加強統籌調度,推動出臺并貫徹落實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關于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做好農產品穩產保供工作的通知》,會同有關部門努力逐項打通制約“菜籃子”產品生產供應的堵點、難點。
“疫情防控初期,短期內農產品流通確實受到了一些影響。”陳健表示,隨著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在春節過后很短時間內,就恢復了本地市場的有效供給,同時,結合局部直銷、電商直播、與對口城市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打通市場等舉措,解決了部分地區由于物流不暢導致的滯銷問題。
“作為蔬菜生產大省,我們既要保證本地市場的農產品供應,又要為武漢提供保障。”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山東省委會主委、山東省濟南市政協副主席段青英介紹,以濟南為例,為了保證“菜籃子”農產品供給,年初濟南全市46萬畝菜田滿負荷生產,疫情防控期間消費者也能吃得上平價菜。
農產品批發市場連接產銷兩端,我國約70%的“菜籃子”產品通過批發市場流通。疫情防控期間,各大批發市場不停擺,確保農產品充足供應。“全國各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始終戰斗在抗疫和保供穩價第一線,尤其在保障湖北武漢等疫情嚴重地區和本地農產品供應及價格穩定、組織蔬菜等經營主體安全復工等方面發揮了突出的應急保障作用,充分體現了農批市場在大型公共事件中的公益性作用。”全國人大代表、河南商丘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黨委書記、總經理喬彬說。
疫情的“危”與“機”,催生保供新思路
“疫情給農產品生產流通帶來的既有‘危’又有‘機’。”段青英認為,“疫情防控期間農產品生產流通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讓大家得到了新啟示。運用信息化手段,農技專家可以遠程指導農業大戶進行春耕生產,這樣的線上春耕圖讓我們看到了數字經濟發展的春天。”
“如果冷鏈物流設施都建起來了,疫情防控期間遇到的一些供需不平衡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劉衛昌說,通過建設冷鏈物流設施,農戶可以實現錯季銷售,夏天產的東西可以冬天賣,既可緩解非常時期農產品供給壓力,也可以幫助農戶增收。
“對農產品批發市場來說,加強冷鏈物流建設,可以讓冷鏈物流網絡高速運轉,各節點連接效率得到充分發揮,從而有效延長生鮮農產品保存期,保障新鮮度、保持營養成分,為消費者提供安全、新鮮、營養的農產品。”喬彬建議,加強農批市場冷鏈物流標準化、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和整體性建設,注重科學規劃。
“農產品價格有周期性的波動屬于正常的市場調節,如何減小價格波動幅度,對保障農戶收益意義重大。”陳健認為,加強市場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對市場發布監測預警信息,幫助市場主體提前進行預判,提早采取相應措施,既有利于農業生產者妥善應對市場變化,又有利于穩定農產品生產供應。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陜西省委會副主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助理霍學喜表示贊同:“要充分發揮市場在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中的調節作用,重視協調政府行為與市場調節間的關系。”
“掙一年,平一年,賠一年”,生豬養殖戶口中的“豬周期”問題困擾市場已久。對此,全國政協委員、民建江西省委會副主委、江西農業大學副校長劉木華建議,加快國家層面的基于生豬全產業鏈信息化、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的平臺建設,打破信息壁壘,為政府精準決策、科學計劃與預警服務,并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科學布局生豬產業用地。
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東營市副市長馮藝東認為,對基層政府來講,養殖業稅收貢獻較小,還要占用大量土地,并帶來環保、防疫、食品安全等多種責任壓力,導致基層政府覺得發展養殖業“不劃算”。如何更好發揮稅收調控杠桿作用,在對現行養殖業稅收政策進行優化調整的同時,避免給養殖戶帶來額外負擔,也值得進一步討論。